转变就业观念 向市场要岗位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4-06

祝建材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院校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不容乐观的问题。一些调查数据显示,相当一部分中医院校毕业生因为就业困难选择继续读研究生或是去医药公司工作,或是转投他业。

中医药毕业生就业难在哪里

近几年,全国中医药院校几乎都在扩招,每年的毕业生越来越多。而中医院人员更替周期长,加之中医院数量有限,客观上使毕业生“滞销”。

受中医“越老越值钱”观念的影响,许多医院都希望老专家们“退而不休”。中医院校的毕业生即便进入了基层医院,在短期内,也难有较大的发展。此外,一些具有特色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等)主要靠医生手工操作,收费又极其低廉,直接导致医生不愿采用相关的治疗方法。于是,一些毕业生在好不容易找到了基层医院的中医职位后,却干不了多长时间,辞职了事。

另外,一些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单一,视野狭窄,择业期望值过高。许多学生常问:“毕业后不当医生还能干什么?”

由于就业视野狭窄,错失了像营养师、保健按摩师、健康管理师等健康相关产业的好职位。将就业范围局限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成为学生就业的羁绊之一。

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奉行“重点大学毕业生强于一般大学毕业生、研究生强于本科生、本科生优于专科生”的观念,这种观念使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只看学校和学生的学历,不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还有一些单位无节制地提高用人规格,原来用专科生的岗位,上升到用本科生,原来用本科生的岗位现在却上升到用研究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

社会需求提供机遇

世界卫生组织1996年在《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将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发展,从重治疗向重预防发展,从对病源的对抗治疗向整体治疗发展,从对病灶的改善向重视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从群体治疗向个体治疗发展……

而中医在养生保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优势,普及中医养生知识,增强全民保健意识,提高国民身心素质,是使我国的总体健康水平达到世界前列的根本之策。

据调查,我国有城市社区和街道8万余个,社区卫生医疗服务需求巨大。而且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今后老年公寓、老年医疗以及与老年人需求有关的社会服务机构将大量出现。社区服务、全科医生、家庭护理等现代卫生服务形式,可为中医药大学生就业提供广阔的平台。

我国21世纪健康产业的发展,将为中医药院校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空间:一方面与健康相关的原有行业将进一步发展壮大,为中医药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新兴的行业将发展起来,可从事养老服务、健康教育管理和培训,建立保健院、足疗中心、康复医院、治未病中心、体检中心、体育健身中心、药膳药浴中心等,这些都将成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新空间。

总之,健康产业的不断发展,将为学习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等专业的学生敞开就业的大门,使他们有施展才华、服务社会的天地。所以,中医药专业的毕业生应抛开“冷门热门”的包袱,降低就业期望值,在中医药全球化、社区化的发展趋势中,把握机遇,脚踏实地,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创造中成就事业。

提高素质应对需求

在2003年抗击“非典”、2009年应对“甲流”期间推出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和药物,迅速让中医药重新“热”了起来。特别是传统中医药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服务、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展示的中医药文化,让世人看到了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老中医和中医药院校仿佛一夜间成了“香饽饽”,追求健康、养生成为时尚。

而且,中医药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国家已经把中医药纳入了产业振兴发展计划,并从各方面大力推动中医药发展的科学化和国际化。2010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扶持和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关系人民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把这个世界性难题解决好”。

在面对社会上这一片红红火火之时,我们也应看到,大量中医药产业的前端开发、中端物流和末端服务机构招不到合适的中医药专业毕业生。所以,在保持中医药专业学生招生规模的同时,应大力提升中医药专业毕业生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

与市场紧密接轨寻求新突破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在开展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中,总结了以下几条经验:

科学定位,寻找生存空间。以面向农村基层及城镇社区、中药行业、各级医疗机构的医技岗位、各级各类康复保健机构为就业方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医药人才,并不是单纯培养中医药领域的高端人才,而是要在与老牌中医药大学的竞争中寻找生存空间。

按市场需求设置和调整专业。自2006年以来,学校新设了康复治疗技术、医学营养、医疗美容技术、家政服务(康复保健方向)等7个专业。这些专业是针对旺盛的市场需求而设置的。

学校与企业合作,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山东、广州的医药企业签订了“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根据需求创建特色专业。2007年,学校中药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

确立“双证书”的教育目标。创办“经络调理师”、“公共营养师”、“育婴师”、“保健按摩师”等职业技能培训班,使学生既获得了学历证书也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就业适应力。